泽于世。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读书笔记|道德情操论

一、论行为的合宜性

  1.0.0.1  行为的合宜与否,或者说,行为究竟是端正得体或粗鲁下流,全在于行为根源的感情,对于引发情感的原因或对象是否合适,或是否比例相称。

论合宜感

  同情感

  1.1.1.1  人,不管被认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人性中显然还有一些原理,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幸福必备的条件。

  1.1.1.2  由于我们没有直接体验到他人的感觉,我们不可能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感受,除非我们设想在相同的处境下我们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1.1.1.3  正是借由设想和受难者易地而处,我们才会对他的感受有所感知,他的感受也才会影响我们。

  1.1.1.4  并非只有痛苦或悲伤的情况才会激发我们的同情感,不管主要当事人遭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而呈现出什么样的感情,每一位用心注意的旁观者,一想到当事人的情况,自会有一股类似的情绪在他自己身上油然而生。

  1.1.1.5  所以,同情感,与其说是因为我们看到某种感情所引起的,不如说是由引起那种感情的处境所引起的。旁观者的同情感,必定完全来自于他想到,当自己沦落到同样不幸的情况,同时又能够以他目前的理智与判断去看待那种状况时自己将会有的感觉。

  1.1.1.6  对于未来,那婴儿时完全无忧无虑的,因为他的懵懂无知与缺乏远见,让他拥有对抗畏惧与焦虑的免疫力;相对的,当他长大成人后,要使他免于人类内心这两大苦恼来源的肆虐,即使有再多的理智与学问企图保护他,也将徒劳无功。

  论彼此同情的快感

  1.1.2.1  但是,无论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或同情感是怎样被引发的,最让我们觉得愉快的事情莫过于发现他人的感觉和我们自己心里头的全部情绪相一致。而且最让我们震惊的,也莫过于发现他人和我们完全没有同感。(寻求认可和支持,群体动物)

  1.1.2.2  爱与喜悦的愉快感情,无需其他快感的辅助,便能够满足与鼓舞我们的心灵。而悲伤与怨恨这两种痛苦的情绪,则是更强烈地需要同情的抚慰。

  1.1.2.3  因为我们无法附和他的悲伤,所以我们会认为这是懦弱地表现。另一方面,因为我们无法负荷他的喜悦,所以我们会说他的喜悦时轻浮与品行不端。

  论通过他人的情感与我们的是否相合来评论他人的情感合宜与否的方式

  1.1.3.1  当主要当事人原始的感情和旁观者同情的感情完全一致时,对后者来说,那些原始的感情必然显得正当与合宜,并且适合他们的对象。相反,如果他在设想自身处于当事人的处境时,发现当事人那些原始的感情和他所感觉的并不一致,那对他来说,它们便显得不正当与不合宜,而且也和引起他们的那些原因不相称。

  1.1.3.2  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累积建立起来的,有关我们的情感通常会和什么情感契合的那些通则,在和样的场合,如同在其他许多场合那样,使我们当下各种不合宜的情感得到了适当的补正。

  1.1.3.3   行为的合宜与否,或者说,行为究竟是端正得体或粗鲁下流,全在于行为根源的感情,对于引发情感的原因或对象是否合适,或是否比例相称;行为的功与过或行为的性质,究竟是使它有资格得到奖赏抑或受到惩罚,全在于引发行为的情感所欲产生或倾向产生的后果,性质上是有益的抑或是有害的。(情感与引起情感的事物和匹配→判断合理与否;情感所想产生的目的→判断是否有害)

  续前节

  1.1.4.1 但是,如果我们的同伴的那些情感不仅和我们自己的一致,而且还领先并且引导我们自己的情感,如果他在形塑他的那些情感时,显然注意到许多被我们视而不见的情况,并且他也显然针对所有不同的方面,把那些情感调整到和他们的对象极为匹配的地步,那么,我们不仅会赞许他的那种情感,同时还会感到惊奇,并且对他的那些情感非比寻常与出乎意外的敏锐与包罗广泛感到讶异。

  1.1.4.2  让我们大感钦佩,觉得似乎应该给予鼓掌喝彩的,是能够辨别出细微得几乎无法察觉的那种美丑差异的风雅人士,他们那种敏锐与细致的鉴赏能力;是能够轻而易举解开与理顺最错综复杂与纠缠不清的各种比例关系的老练数学家,他那种广泛精确的理解能力;时科学与文艺界的那些大行家,是引导我们自己的情感,是才能高超与品味优越到让我们大感惊奇与讶异的那些人。所谓知性美所受到的赞扬,大部分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亚当斯密令我大为诧异的是那种直白和坦荡,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精确和高度吻合)

  1.1.4.3 正如他们(旁观者)的同情感多少促使他们以他(当事人)的眼光来看待他的处境,他的同情感也多少促使他以他们的眼光来看待他自己的出境,尤其是当他在他们面前,在他们的观察下行动时,更是如此。他在开始想起他的处境将会怎样影响他们的感觉以前,便得以用比较公正无私的眼光来看待他自己的处境。

  1.1.4.4  我们会立即想起来他将会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处境,于是我们自己也会开始以同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处境。

  论可亲与可敬的美德

  1.1.5.1  旁观者努力要体会主要当事人的情感,在这种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种和蔼可亲的美德;而在主要当事人把他的情感克制在旁观者能够体会附和的那个程度则主要建立了一种克己可敬的美德。

  1.1.5.2  高贵与慷慨的愤怒,不是受命于那种可能在受害者心中激起的狂怒的指使,而是受命于在会在公正的旁观者心中激起的那种义愤的指责。

  1.1.5.3  所以,在普通程度的人性质量上,没有所谓的美德。美德是人品卓越,是某种非比寻常的伟大与美丽,是远高于庸俗与寻常的性质。

  1.1.5.4 完美标准和大多数能够达到的标准。

评论
热度(5)

© 泽于世。 | Powered by LOFTER